作為一名上班族,要時常找一些有關工作勵志的日志文章來看看,那么20xx年工作勵志日志都有哪些呢?一起來看看吧。
20xx年工作勵志日志:別抱怨工作,有種你辭職
作者:吃飽了睡
同事F整天在辦公室里面抱怨,抱怨自己的工資低,抱怨工作辛苦,抱怨要加班,而且還舉例:我同學,人家一個月一萬多,而且還不用加班,你看看我們,累得跟狗一樣。
每當他抱怨的時候,我就會帶上耳機,將聲音調到最大,試圖用音樂的聲音壓過他的抱怨,可是我錯了,他會把凳子一拉,湊到我跟前,拍拍我的胳膊,然后聲音提八度:你說我們辛辛苦苦上了這么多年學,都不如一個賣煎餅的大媽賺的多,哎。嘆息完畢后之后,還用幽怨的眼神看我一眼,我能看得出來,他是希望我能附和他。
起初的時候,我也會勸說幾句:剛開始起步嘛,慢慢來,別想著一下子就能賺大錢。
可是,他并沒有聽進去我的話,而是不停地抱怨,工作上班時間抱怨,食堂吃飯時抱怨,走在路上還抱怨。他抱怨的緣由無非是成績沒他好的同學,比他賺錢多,而且上班輕松。還有一些沒有上過大學的,出去做生意賺了錢,這讓他很不開心,十分不開心。不停地說:我那個發小,高中都沒讀,現在開了一個餐館,聽說一年能賺二十萬,你說我們讀了一肚子的書,還不如人家一個初中生。
有一天,我終于忍不住了,說道:既然你感覺現在的工作委屈了你,有種你就辭職吧。
同事F聽了我的話,嘆了一口氣:我要是有資金,早就辭職創業了,誰沒事在這個破公司干耗著,沒前途。
我瞬間滿頭黑線,原來我一直努力工作的公司,在同事F的眼里是破公司,我很生氣。
我說:去年,公司的小R不是辭職了嗎,聽說自己成立了個公司,生意不錯,小R也是白手起家,貸款干的,你也可以貸款創業。
同事F白了我一眼,說:小R命好,趕上好時候了,就今年的經濟形勢,誰創業誰傻逼。
在我們的眼里,同事F就是一個傻逼,最后辦公室所有的人,都懶得搭理他,因為他就像一個怨婦。
我并不是不鼓勵辭職,只是不能容忍無休止的抱怨,因為沒有人愿意接受負能量。如果真的有什么好的創業點子,而且天時地利人和,那就果斷辭職,老板也不會攔著你不讓你走。
相反,我非常認可我的高中同學Q,他大學學的計算機,現在搞APP開發,在我眼里,他就是一個跳槽狂魔。幾乎每隔半年,一年就會跳槽一次,我起初不知道他這么折騰有啥意義,可是當我知道他每跳一次槽,工資都會漲好幾千,我就非常支持而且羨慕。
同學Q從不會給我說,他打算辭職,而是直接告訴我他已經辭職了。現在他正打算自己創業。
我雖然羨慕同學Q,但是我不會辭職,至少目前我不會辭職,雖然我的工作工資不高,但是我能每天下班后,還有時間看書,寫字,我感覺很滿足,工資雖然不多,但是夠吃,也能孝敬父母一點。
雖然偶爾老板讓加班的時候,也會有情緒,但是我不會一直抱怨,把自己的情緒帶給其他同事,我會很快調節好自己的心態,抱怨是不會解決任何問題的,只能讓同事和老板討厭你,遠離你,老板并不會因為你的抱怨,多給你發一毛錢。
千萬別喋喋不休地抱怨工作,有種你就辭職!
20xx年工作勵志日志:職場拖延癥
拖延癥往往讓你覺得自己每天忙忙碌碌,讓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,從而忽略了職場中最應重視的工作效率。
職場中的拖延癥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性現象:
待處理的工作堆積如山,索性全扔一邊休息一會;
短時間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便身心疲憊,干脆看會手機瀏覽資訊;
不到下班的最后一個小時,堅決不去處理最棘手的事物....
有調查顯示: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,大約75%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,50%認為自己一直拖延,在職場中,這個比例的數字更大。
沒有一個公司會養一個無所事事的人,更不會花耗大把的資源對這樣的人進行培養,大量的拖延癥患者很可能會拖毀一個公司。
但在這之前,會毀掉拖延癥患者自身的前程。
作為這樣一種嚴重現象,卻無法引起重視,人們往往將工作中的不得志歸結于客觀環境的限制,而不是自我工作效率的剖析。
一個重要原因是,拖延癥往往讓你覺得自己每天忙忙碌碌,讓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。不怕忙碌,就怕盲目。
真正想要克服拖延癥,想要提高工作效率,第一步應該正視并了解形成拖延癥的原因:
一、工作量大,出于對壓力的逃避:
有一種說法是:“工作越多,壓力越大,越容易形成拖拉。”可以說,拖延總是伴隨著壓力。
如果工作量在你大腦意識里認識能夠接受的范圍之內時,它們所形成的壓力并不會帶來消極影響。
相反的,這個時候壓力與動力成正比,即在能夠接受范圍內的壓力往往能激發人的潛能。
但是,如果工作量超過了你潛意識內所能接受的那個值,壓力與動力的關系會成為一個反比曲線。這個時候壓力會產生更多焦慮、抑郁等負面情緒,強烈的無力感充斥你的周圍,并大量分散你的注意力和意志力。
于是能夠投入到工作中的精力被不斷消耗,而與此同時,工作量卻沒有減少多少,于是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,帶來更多的壓力,形成更過的負面情緒....拖拉就此形成。
二、畏懼失敗,知難而拖:
看到這個小標題,很多人會一笑而過。
在碎片化時代,閑來無事一碗熱雞湯隨手灌下乃是常事,可以看到,大部分的拖延癥患者都是抱怨事物太多,難以完成。
卻沒有多少人會說,“工作難度太大,無法完成。”
好像每個人的能力都能順利完成本分工作似得,如果是這樣,每個人都會在原地踏步,這不是客觀現實。
拖延癥患者害怕失敗,順理成章的,寧愿被人認為是沒有下足夠的氣力,也不愿意被人認為是沒有足夠的能力,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。
三、外在事物的誘惑大過于工作中的堅定意志:
這依然是無可避免的可觀環境,誘惑來自于手機,來自于網絡,來自于各色有趣的APP。
制造它們的商人們,本質上就是要費盡心思的為你制造誘惑,吸引你的注意力,吸取你的時間。
精明的商家根據人們的各種需要制造了各種豐富多彩的誘惑,不斷吸引著你的眼球,刺激著你的大腦。
薄弱的意志力和精心設計的誘惑之間的戰爭實在不對等,在誘惑的重重包圍下,意志力經常節節退敗。
外在事物的誘惑力是不可避免的,在它背后所反映的,是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正常需求。但人類最杰出的一點就是擁有強大的意志力,并能夠不斷的培養它壯大它。
更何況,客觀環境完全是由我們自己來塑造。一個充滿誘惑的工作環境很自然的使人分心,可以選擇改變環境,或者離開這個環境。
拖延癥常常在我們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,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。
只有了解這背后心理機制,熟悉自我行為背后所隱藏的潛意識,才能有提升并改變自己的機會。
熱門專題: